-
一本校史书的出版,为何能让一群人聚在一起?
为了一部书,为了一段历史,也为了一个共同的名字:鄂高。
为什么一部书能让一个老师在台上讲话说不下去,哽咽起来?
因为这背后,是整整三年的时间。
是十次来来回回的修改。
编纂这本书的余国民老师,把心血都耗在了上面。他只想做一件事,就是让“诚毅勤朴”这四个字,不再只是墙上的一句空话。
他想让这四个字,有根,有据,能被人看到,能被人摸到。

这不仅仅是学校自己的事。
很多已经毕业多年的校友也一直在关心。校友倪正华还为这本书的出版捐了钱。
他说,能为校史出点力,是件很有意义的事,自己心里很高兴。
他觉得这本书不只是一个记录。
它更像一根绳子,把所有鄂高人,不管在哪里,都重新绑在了一起。
需要力量的时候,翻开这本书,就能找到根。

这件事发生在7月20日。
地点在鄂州高中。这一天,不只是发布一本新书那么简单。
鄂州高中校友会鄂州分会,也在这一天正式成立。
这代表着,在鄂州本地的鄂高人,有了一个更正式的家。
市里的领导和很多校友都到了现场,见证了这个时刻。

当天的重头戏,就是为《湖北省鄂州高中校史》这本书揭幕。
一块红绸布盖在书上。
二级巡视员范玉姣,市教育局党组书记、鄂州高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、湖北省鄂州高中校友会会长陈焱华,还有其他几位重要嘉宾,一起站到了台前。

他们一起拉下红绸布。
那一刻,书本的油墨香味一下子散开,好像百年来那些在学校里奔跑过的人,都从书的字里行间跳了出来。
现场的每一个人,都能感觉到那份厚重。
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,这是时间的重量。

市教育局的副局长郭明雪,还有为这本书付出心血的左西林顾问、余国民老师,以及捐赠人倪正华校友,他们共同完成了揭幕。
这个动作很短,但它连接的是学校漫长的过去和充满希望的未来。
鄂州高中校友会鄂州分会的成立,让这份连接变得更加牢固。

陈焱华会长在现场说了一番话。
他的话里饱含感情,他说历史像大河一样往前流,但有些精神是不会变的。
他希望这本校史能像一条纽带。
凝聚所有“鄂高一家人”的心,在国家发展的路上,写下鄂高人自己的故事。
他的话很实在,就是希望大家能团结起来,为了母校,也为了自己,做一些有意义的事。
他祝愿新成立的校友分会能发展壮大,祝愿每个校友都有好前程,也祝愿母校鄂州高中能和鄂州这座城市一起,变得越来越好。
副市长任蔚也讲了话。
她首先是祝贺校史书的出版。她说这件事是把文脉接续下去,把历史传承下来。
她的话没有停在学校层面。
她接着讲了整个鄂州未来的发展。从旅游文化,到科技教育,再到交通和智能制造。
她把一张鄂州未来发展的蓝图,展现在了大家面前。
她的意思很清楚,鄂州高中的发展,不是孤立的。
它和整个鄂州城市的发展前景,是紧紧绑在一起的。
学校培养人才,城市为人才提供舞台。学校的品牌亮了,也能擦亮城市的名片。这是一个互相成就的过程。

活动现场,还举行了赠书仪式。
北京、江浙沪、广州、深圳等各地的校友会分会代表,都从台上接过了这本沉甸甸的校史。
他们接过的,不只是一本书。
更像是一把钥匙,一把能打开回忆大门的钥匙。
有了这本书,以后不管走到哪里,只要翻开它,好像就能立刻回到过去,听到凤凰山上的鸟叫,闻到莲花山里的桂花香。
这就是这本书对于那些在外漂泊的校友的意义。它是一个具体的念想。

现场的掌声,是送给所有鄂高人的。
不管是已经头发花白的老校友,还是正当年的年轻人。
每一个人,都曾在这里学习、成长、思考、发光。
他们本身就是母校历史的一部分,是这本书里最生动的注脚。
合上书本,油墨的香味还在。
但这次相聚,不是为了怀旧,而是为了一个新的开始。
校友和母校,从此有了更紧密的联系。
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发展,在这一刻,有了共同的节奏。
下一次大家再见面,会是在什么地方呢?
说不定,是在花湖机场起飞的飞机舷窗里,看到彼此的笑脸。
也可能,是在梧桐湖畔某个新的实验室里,为了同一个项目而合作。
或者,就是回到鄂州高中,在崭新的操场边,看着新一代的学弟学妹们奔跑。
未来的可能性,就像这本校史一样,厚重而充满想象。
举报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