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火有时候藏在人没注意的角落。孩子上学,老师天天要管班级,很多人没发现身边其实藏着危险。鄂州市梁子湖的消防队,这次专门跑进中小学和幼儿园,把每个容易出事的地方,都挨个说清楚。
有人问过:“发生火灾怎么办?”并不是人人都知道正确做法。宣传员没有说空话,直接拿实际发生过的火灾做例子,一一解释原因,提醒大家哪些是常见的隐患。他们从教室讲到实验室,又说到学生们常去的图书馆,都细致分析了怎么能减少火灾。
关键时候,灭火器和消火栓到底怎么用?方法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清。宣传员专门示范,把正确打开和使用步骤,一步步做给大家看。“灭火器不是摆设”,这句话让很多孩子明白了,遇到紧急情况,敢于动手操作才是真的保护。
除了灭火,还有自救办法也得知道。“地上爬行,有烟就捂住口鼻。”有的同学以前只在课本里看到逃生方法,但现场演示更真实,让他们心里有了底。宣传员反复强调:“记住逃生路线,不要慌!”还说了报警时应该怎么讲清楚地点和情况。
这些话,不只对学生有用,对老师也重要。有人平时没遇见过事故,但现在都明了。“教室门锁不能堵消防通道。”这些细节,以前容易被大家忽略,现在重新提起,每个人记得更牢。
消防安全不只是老师管,孩子自己也能帮忙。有几位同学主动提问,学习怎么检查周围有无隐患,“窗帘旁边不能堆杂物”,“实验室器材要分开放”。宣传员声音不大,但句句都说在点子上。
火警电话,必须牢记。
这个数字,他们在黑板上单独写出来,让所有人反复背诵。有人以前打错电话,现在不会再犹豫。遇事及时联系消防队,响应快,伤害就能尽量减少。
校园里,很多地方都装了新式消防设施。“别光看说明书,”宣传员建议大家,“平时多练习。”他们组织学生亲手操作,每一个步骤都指导着大家去做。一些平日里从没碰过灭火器的老师,也跟着一起动手。
每一节课结束前,大家会一起复习。“烟大怎么办?出口在哪?”班里的大孩子给小朋友们重复重点要求。“慌了不行,想想学过的内容。”知识不是短时间背就够,要在日常里慢慢记熟。
逃生路线一定得记清。
宣传员用学校平面图做示范,把主要出口、应急楼梯和集合点标出来。有同学发现,自己之前只知道正门,其实楼道还藏着别的出口。这样一来,每个人都比以前更清楚,万一出事,不至于一头雾水。
走廊里的消防标志,也被重新说明了一遍。“这个箭头是往外跑,不是往楼上走。”孩子们指着标志讨论起来,把每一个细节弄懂。有同学顺着标志一路走下来,再也不会迷路。
这次活动,老师们都觉得特别实用。有阵子天气干燥,学校旁边曾有人烧垃圾起火。以前大家手足无措,现在培训过以后,不仅懂得处理方法,还能提前预防。安全不是光靠领导安排,班级自己管自己,也很有效果。
有些家长也来旁听,他们问了不少问题,不少人关心食堂煤气罐,“怎么放置安全吗?”宣传员耐心解答,把最具体操作方法都摆出来。不只是让孩子学会,大人也同样受益。
有的低年级孩子动手能力差,老师就带着他们一点点练习。不只说理论,还让小朋友亲自扣动灭火器上的把手。有几个小孩第一次操作,还很紧张,但最后都学会了,这样遇到真事不会怕。
“穿过烟雾,用湿毛巾捂住口鼻。”这条经验,被反复提起。宣传员说过,只要记住几个动作,就能多一分安全。有的同学主动把湿毛巾准备在书包里,防患于未然。
一天很多场活动,中午休息也没停,一些老师领着班级去操场测试疏散速度。记录每个人从教室到安全点用了多长时间,把数据贴在墙上,让大家都知道实际效果。
高年级学生学完之后,会带低年级复习。他们组成小组讲解,互相指点。这样知识不只是靠老师传授,还能在学生里流转,每个人都能帮别人记牢细节。
知识传递之外,还有责任感建立。宣传员希望,每个师生都能意识到“小隐患可能变大问题”。不只是培训一天,更要保日常无危险。每天检查门窗,每周巡视场所,让安全成习惯。
最后学校内部成立了安全小队,由各年级代表组成。他们轮流检查消防器材,用表格记录情况,每次有发现马上反馈给老师。这样从上到下形成管理链条,没有遗漏,不留死角。
一些班级设立了“安全宣传角”,把学到的知识贴出来,方便所有人抬头都能看到重点。这比以前发小册子的办法实用,孩子每天抬头看一眼,就等于多背一遍。
整个活动结束后,梁子湖消防队继续留下一部分人员,在学校周围巡查。他们不是只做一天活动,而是带头建立起长效机制。师生平时可以随时提建议,队员定期回来指导,长期监督。
有老师提议将消防课程列入常规课程表,这样孩子们每个学期都能不断复习。学校和消防部门商量后决定,每月安排一次专项演练——安全理念深入人心。
现在很多场所都安装了监控,宣传员说这也会帮助预防突发事件。只要发现有异常,马上通报,有人处理,就不会耽误时间。
随着宣传活动继续推进,鄂州市梁子湖学校里的学生和老师安全意识大大提升。大家不再只是听一遍就算完,每周都有专项学习、反复巩固。这样一来学校更安心,每个家庭也放心。
举报